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网站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校务公开
支部建设
教师发展
教研动态
教师培训
教学成果
教工之家
五育并举
思政大课堂
科技人文
体育健康
美育天地
劳动实践
协同共育
安全法制
家长学校
社区共建
招考服务
中招信息
高招信息
服务应用
联系我们
招考专栏
招考专栏
高招信息
党建园地
先锋校园
清廉学校
支部活动
党员先锋岗
习近平理论学习
教育教学
教研动态
优师培育
成果展示
德育之窗
思政大课堂
艺体活动
阳光学子
志愿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
安全法制教育
家校共育
家委会
家庭教育课堂
bak
招考专栏
高招信息
旧版网站
校园动态
教师发展
五育并举
协同共育
招考服务
服务应用
招考专栏
党建园地
教育教学
德育之窗
家校共育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版网站
>>
师生风采
>> 正文
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物理的方式
发布日期:2006-03-12 作者:信息技术处 来源: 点击:
打印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 周疾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本次课程改革和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实质性的变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可以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自主收集课程信息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教育网站和网上的物理教育信息资源,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应试学习方式转变为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广阔教学平台,本文笔者来谈谈具体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本,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段对物理学习有了兴趣,物理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现行物理课本(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的绪言。从物理学科的特点,重要性,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通过举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在讲这一节课时,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和返回地面的录像,学生通过观看杨利伟遨游太空的壮观画面,学生们热情高涨,我及时提出如果就同学们现有物理知识,去发射一艘飞船,杨利伟愿意坐吗?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一种不服气的精神,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要继续学好 物理的决心,后来,我又让他们看书和做一些实验,并上网查找有关物理学习方法的资料。这一节课,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以后的物理课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一些有趣的实验和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例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时,我引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物体的运动的水平射击的猴子的课件,同学们看了这个课件之后用这节课的知识算出猴子是否真被击中,通过这样一些方法,使学生在心理上急切地希望知道究竟,必然会带着问题去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发挥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表现为我 能学,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动量定理”这一节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架飞机与一只小鸟相撞,导致机毁人亡的动画课件,引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接着在教学平台上展示如下的物理过程图。
我要求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来分析,这一物理过程并得出一些结论。我在学生中巡视时,发现同学们都在积极独立思考。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能独立推导出Ft=mv-mv
0
的公式,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是通过阅读自学课本后得出结论,剩下三分之一的同学在老师和同学指导下,完成这一任务。我即时对学生这种自学能力给予鼓励和表扬。这一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信心,课后,我又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上了解到学生的具体推导过程,发现有些学生并未按课本中的方法推导,而是直接由加速度公式得出的即由 得出 Ft=mv-mv
0
对于学生这种方法,我在下一节课的教学中,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并且对学生的各种不同的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鼓励和肯定,在动量定理应用这一节课,我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找出一些实际问题,运用网络进行讨论、答疑。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相结合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物理知识学习中提高能力。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要学好物理要求学生对许多物理现象.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等有足够认识和体验。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生活阅历浅,很少有时间去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从而失去了较多的宝贵的感性体验,使得学生现在感到物理难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生活体验和动手做实验,通过多媒体与网络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体验,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网络,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捕捉各种信息,产生疑问,分析信息,并引出各种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知识,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力”这一节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互相扳手腕,接着提问谁扳赢了,为什么赢了?学生都热情的回答力大的同学赢了。此时,我又通过多媒体播放奥运会举重比赛的录像,再现了中国大力士夺冠的壮观场面,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员举重过程,体验运动员的动作。分析运动员夺冠的原因。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中国运动员力大,技术动作协调,力作用的恰当,举起的杠铃重等。我又问学生凭什么说夺冠运动员力大,没有杠铃举行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力的概念是由日常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同时也真正理解到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和矢量性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四 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物理知识。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因此物理教学时老师和学生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物理学习的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例如在学习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一节课时,学生就对人造卫星的发射和运行提出:卫星是怎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轨道后,长期没有掉下来,其卫星内是否有动力?卫星运行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能否直接在地面水平发射一颗贴近地球运行的卫星,此发射速度是不是等于它的运行速度?为什么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要困难?能否发射一颗围绕太阳运行的卫星?等很多问题。媒体播放卫星发射的录像,和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卫星发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对以上问题基本上都得到了答案。特别是学生对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理解更加深刻,澄清了学生对卫星离地球越远速度越大的错误认识。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时,有学生就提出是否任何物体间都存在斥力呢?这一想法虽没有理论依据,但体现了该生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我就鼓励他要通过学习和查找资料,找出理由。后来该学生写了一篇关于《万有斥力》的小论文。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能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又能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学到了许多物理基础知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主动好学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条: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