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五育并举,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9月8日上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2024年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骨干示范培训班第四期在清华大学校内顺利开班。
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0名中小学教师、教练员及100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人员参加培训。
一、思想引领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
郝风林在讲话中就习近平总书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传达与解读。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
史宗恺阐释了体育在教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价值,指出体育的目标是育人,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身体及心理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他向老师们分享了马约翰老师《体育的迁移价值》中的重要理念和这一理念在清华体育工作中的实践应用情况。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杨桦
杨桦校长详细解读了党的二十大做出的“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首要任务”的重要指示精神,从新质生产力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战略要点、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辟深入的解读和分享。他勉励参训老师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探索创新,把握时代发展新机遇、开辟体育事业新领域、制胜体育强国新赛道,坚定不移地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推进体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体育力量。
二、从实际出发

为期6天的培训中,清华大学聘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10多位专家学者重点就严格规范青少年训练基础、篮球专项技术训练、篮球规则及裁判法解析等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国家女篮教练董志权授课



学习图片
三、思考与收获——探索学校课程建设新路径
此次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在体育教学领域的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让我对体育学校课程建设有了更为深入且全面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与展望。
一、理念更新:从专项技能到综合素质
传统体育教学往往侧重于专项技能的传授,而此次培训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品德、健康行为等多维度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这使我意识到,体育课程不仅是培养运动员,更是要塑造身心健康、具备团队协作精神与坚韧毅力的全面人才。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应融入更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如团队竞赛、户外拓展等,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体验体育的魅力,促进其社交能力、领导力与应变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设计:个性化与科学化并行
培训中关于课程设计的模块让我收获颇丰。了解到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水平进行分层、分类教学的重要性与方法。这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成长与进步。同时,课程内容的编排应遵循运动科学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强度与难度,避免过度训练造成学生损伤,也为学生长远的运动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应用: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培训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除了传统的示范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如运动视频分析软件、在线教学平台等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中。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动作要领,实现个性化学习与自我评估。此外,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方法的引入,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让体育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设计以体育赛事为情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比赛环境中运用所学技能,增强实战经验与应变能力。
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把所学知识积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学习交流,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把握时代发展新机遇、开辟体育事业新领域、制胜体育强国新赛道,坚定不移地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推进体育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我们体育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