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与黄石市名校长学习共同体首期研修,十二天的齐鲁之行启发了我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和探寻。从潍坊的鸢都晨曦到青州的文博余晖,从青岛的潮头浪花到课堂的思想激荡,每一步行走都丈量着教育的深度,每一次对话都拓展着办学的视野。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邂逅,不仅让我触摸到山东教育"知行合一"的厚重底色,更让黄石三中优质特色发展的蓝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愈发清晰。

一、浸润式学习:在教育沃土中汲取养分
齐鲁大地的教育智慧,既有"学而时习之"的历史积淀,更有"敢为人先"的创新锐气。李兴洲教授关于教育强国战略的解读,高屋建瓴地指明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航向,让我们明晰:一所学校的价值,终将体现在对国家教育战略的践行中。韩相福局长分享的学校系统发展方案,用鲜活案例诠释了"理论落地"的密码——从顶层设计到课堂实践,需要的是环环相扣的精细谋划。

校园深处的文化浸润更令人动容。潍坊东明教育集团的长廊里,每一块展板都是育人故事的讲述者;青云双语学校的教室里,每一面墙壁都流淌着文化自信的暖流:潍坊中学以“党建+人文”办学特色,书写了高质量的高考答卷。这让我愈发坚定:黄石三中的"人文特色"建设,绝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应像徐军民校长所言,让文化成为"看得见的风景、摸得着的温度、做得到的行动"。当寿光世纪教育集团的肖艳校长提出"活课堂"理念时,我忽然顿悟:课堂的生命力,正藏在学生眼神的光芒里、思维的碰撞中,这正是我们重构课程体系和推进课堂改革的关键所在。

青州之行堪称一场"传统与未来的对话"。在大数据中心,跳动的数据流勾勒出教育决策的精准路;人工智能体验中心里,以航天技术为窗口,采用VR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仿佛打开了未来教育的任意门。走进青州博物馆,古老陶器上的纹路与现代教育的脉搏竟产生奇妙共鸣——教育的真谛,正是让文明的火种在创新中代代相传。青岛为明学校的数智化课堂,则用可复制的实践证明:技术赋能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能让每个孩子都获得适切支持的现实路径,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用技术创造更多教育智慧。

二、系统性重构:让改革蓝图落地生根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思考,我想和同事们一起把研修成果转化为务实行动:
文化铸魂,让每寸空间都浸润育人温度
借鉴汤善香校长"文化有章可循"的智慧,我校作为人文特色高中,要在本轮校园改扩建工程中启动"文化浸润工程",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在显性文化上,精心设计校史走廊,讲述黄石三中与城市共成长的故事;区别化布置学科功能室,将数学的理性之美、物理的探索之光转化为可视符号。在隐形文化上,把"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幸福发展"的愿景拆解为"年度行动清单",以项目化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将"人文课堂"标准细化为"三有"指标——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有生命对话的温度、有文化传承的厚度,打造有人文内涵的成长课堂。

机制赋能,让每位教师都收获职业幸福
毕诗文院长关于教师成长的论述,让我不禁重新审视学校的教师发展体系。我们急需组建黄石三中教师发展中心,编撰《教师发展手册》,为每一位教师绘制清晰的成长地图:想深耕课堂的教师,能在"学科名师工作坊"和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找到路径;愿探索管理的老师,可通过"班主任工作室"积累经验。我们要通过"教育叙事分享会",让那些无私奉献坚守的汗珠、激励学生成长的智慧被看见、被珍藏。我们还有落实好“教师身心健康守护行动计划”,组建丰富多彩的教师社团,让教师健康愉快地生活、积极幸福地工作,在教育生涯里实现人生美好。

数智赋能,让每节课堂都实现精准育人
杜晓敏院长"AI重构教与学"的展望,展现了未来教育的模样,也催生了我对学校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急迫感。我们要立足实际,积极行动,大胆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进入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借助暑期教室电子白板整体更新的机会,组建教研团队开发希沃白板及其相关支持软件,用好智学网质量评价、学情分析和错题整理功能,同时争取上级支持引入更多试点项目,确保技术落地时能真正服务于教学质量提升。

三、协同共行:在教育共同体中携手成长
作为名校长学习共同体的一员,黄石三中愿做连接齐鲁智慧与黄石实践的桥梁。后期,我们计划在名校长研修联盟中牵头两项工作:一是组建"人文特色教育联盟",组建小初高贯通式特色教育发展共同体,分享我校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开发经验;二是发起"数智化教学种子教师培养计划",与兄弟学校共同探索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路径和方法。我们还期待邀请潍坊名校长、名师来校指导,让两地智慧在荆楚大地上碰撞出新的火花。

研修的结束,恰是新征程的开始。站在黄石教育发展的潮头,我深知:教育工作者既要像潍坊风筝那样志存高远,更要如青州古陶一般扎根大地。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齐鲁之行的启示,在课堂深耕中向下扎根,在开放包容中向外延展,在追求卓越中向上攀登,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为黄石教育高质量发展书写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