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悠悠千年。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独特的民族传统节日,并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留存着人们独特的文化记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无形的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文化,闪耀着中国古老东方文化独特、优美而神秘的光芒。在冬至日来临之际,为增强同学们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增强同学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12月19日上午大课间黄石三中举行升旗仪式,黄石三中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徐芳老师作了《冬至话冬至,情长意更暖》国旗下讲话。
《冬至话冬至情长意更暖——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与大家聊一聊“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气。
冬至的时间并不固定,一般是每年的12月21日至12月23日之间,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
作为24节气之一,冬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周朝,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岁首,天子要率领大臣们到郊外举行迎岁的盛典;先秦时期,冬至是节令之首,是举行祭祀的重要时间节点;从汉代开始,冬至成为一个节日,被称为“冬节”,敬老的文化也开始被引入冬至,逐渐形成了“贺冬”的习俗活动;唐宋时期,冬至这一天全国上下都会放假休息;在清朝,皇帝会带着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如今,东南沿海地区会在这一天举行热闹的祭祖活动。
冬至这一天,古人有画“九”、粘“冬节圆”、赠鞋的习惯。如此重要的日子当然少不了美食的相伴。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不管南北,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民间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冬至馄饨夏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除了吃饺子、馄饨和面,冬至还有吃狗肉、羊肉的习惯。南方地区有冬至吃汤圆的习惯,寓意团圆、美好;江浙安徽一带有冬至吃年糕的习惯,寓意孩子们一年比一年高,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姑苏地区的百姓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美食承载了人们对节日的祈盼和祝愿。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我们的饮食应该丰富多样,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冬至这样一个团圆的日子和春节、中秋节一样,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笔下的冬至,是思家的; “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阮阅笔下的冬至,是欣喜而温暖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苏轼笔下的冬至,是一个人的欢喜。冬日的风景,也许不在自然里,而在我们心里。心中有景,处处皆是景。冬至又至,愿同学们也如古人一般情思灵动,心思细腻,能从平淡的日子里中感受到膜膜温情,能在单调的日子里收获自己的小欢喜、小确幸。
冬至这一天,夜最长。一年中最长的夜,带来的是对逐渐变长的白天的希望。自然万物经过冬至严霜的洗礼变得更加的坚韧与厚重。你看,穿上水晶盔甲的柳杉,看起来更加伟岸;白色轮廓的雪松,身上的冰晶诠释着她的名字,冰霜没有压倒她们,而是为她们的生命加冕;还有那历经数月雨打霜冻的玉兰,在风雪中磨练着筋骨,在严寒中锤炼着意志,而后,在来年春天,用一树繁花与我们相见。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自然界的事物向我们生动诠释了花开之前经受磨砺的必要性。由此,我想到了你们,高三的学子们,距离高考还有 171天,你们也正经受着风霜的洗礼。除了冬至的历练,来年还有更多充满希望的节气在等着你们,这正是:熬过冬至寒,待到春分暖,清明谷雨润,夏至尽开颜!
愿冬至过后,一切美好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