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b_content_2
首页 >> 五育并举 >> 综合实践 >> 正文

研学促成长 “行走”亦课堂 ——黄石三中“行走课堂”系列活动之西塞山风景区

发布日期:2025-02-27    作者:     来源:     点击:        

研学促成长 “行走”亦课堂

——黄石三中“行走课堂”系列活动之西塞山风景区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胡志勇、宋锴、彭帆帆精心组织,把“教室”搬到“自然”,带领学生来到西塞山风景区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西塞山曾作为千年军事要塞,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丰厚。彭老师详细讲述了西塞山的得名、地理位置并指导学生使用指南针、手机判断地区方位。

在渔夫广场,同学们齐声背诵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教师师引用《水经注》《舆地纪胜》《晚过道士矶》《浣溪沙》等历史材料展示西塞山的文化底蕴,并引入“西塞山之争”的话题,学生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

在“乱石惊涛”景点,学生观察冬季的长江水位、周围的植被覆盖情况,分析周围的岩石成因,教师拓展讲解土地资源短缺的黄河流域在枯水期的种植情况。景点变成了“海纳百川”的知识大讲堂。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对黄石港、胜阳港港口,散花镇农业活动和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的区位分析。同学们认识到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联系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下山途中,带队老师为大家讲解长江沿断层线发育、对岸形成局部凹岸的成因,并引导学生对西塞山山体进行观察,“山顶、山脊、山坡、山麓、坡度”等课本名词概念,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抽象的地理知识有了具象。

在“西塞残雪”景点,教师解释它的来历,学生了解到这一景观是西塞山独有的景观。长江流至西塞山受阻,水流发生回环,形成漩涡。漩涡使江底的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而鱼群则将南归的候鸟吸引过来。吃饱之后的候鸟在附近枝干上面休息、晾晒羽毛。排泄的粪便和散落的羽毛将原本绿色的灌木染成了白色,形成了如同琼枝玉树般的“雪景”,故名“西塞残雪”。

活动结束,同学们用研学日记、研学报告、诗歌、绘画、标本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行走课堂中,我第一次感受到地理就在我的生活中。原来每一块岩石的纹理都是岁月的风霜,每一条河流的归宿都是命运的安排。”一位同学深情地说到。

“即物穷理,笃行致远”。此次行走课堂活动,创新了教学形式,促进了地理课本知识与实践的深度渗透和融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地理学科综合素养。未来,学校将进一步丰富学生学科学习方式,拓宽学科实践渠道,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多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