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b_content_2
首页 >> 五育并举 >> 综合实践 >> 正文

探寻民居魅力,领略地域风情 ——黄石三中地理社团传统民居模型展

发布日期:2025-04-29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年4月17日,黄石三中地理社团在七楼地理教研室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民居模型展示活动。9个制作小组的同学们用巧手与匠心,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转化为一件件精美的民居模型,让地域文化的魅力在校园中生动绽放。当书本知识跃然眼前,地理学习变得如此鲜活而富有温度。

活动筹备阶段,社团老师李丽、王焱、胡志勇、彭帆帆等精心策划,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并提前通过张贴通知、班级宣传等方式进行动员。同学们积极响应,纷纷以小组为单位报名参与。地理老师胡志勇、彭帆帆从传统民居的种类(如窑洞、蒙古包、四合院、竹楼、土楼等)、地理位置、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引导,为模型制作奠定了基础。

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各小组充分发挥创意与智慧。他们查阅大量资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从传统民居选择到结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好。同时,为践行环保理念,同学们利用废纸板、旧木材、一次性筷子等材料,做到了废弃物再利用,然后经过剪裁、拼接、涂色等过程,让一座座精美的传统民居模型逐渐成型。

模型展示环节,先由教研组长李丽老师宣讲比赛的流程和规则,随后9个小组依次登台,各具特色的民居模型令人眼前一亮。第1组带来的“吊脚楼”模型,出自高一9班陈紫祺、胡雨欣、石若惜和胡子灿之手。代表陈紫祺从吊脚楼的地理位置切入,深入剖析其独特的建筑结构特点、功能布局,以及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的适应性,让大家仿佛置身于那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之中。

紧接着,第2组作品——由高一9班胡琳梓和段雨欣制作的雷峰塔模型惊艳亮相。胡琳梓作为代表,对雷峰塔的结构形制、装饰艺术、功能设计和建筑风格娓娓道来,将这座承载着动人传说的古塔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3组作品是高一11班柯沁孜、孙芮婕、陈毓民、李曼妮和冯学思同学合作制成土楼模型,柯沁孜和陈毓民从建筑类型、材料选择、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还分享了制作过程,让大家感受到土楼背后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4组的作品是高一11班朱佳祥、李子凡、左森宇、熊宇飞、陈诺、王文芳、郭婧怡、李澳和曹暄合作制成的傣族竹楼,朱佳祥在介绍中分享了小组合作的过程与感受,呼吁大家保护传统民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5组的模型是北京四合院,由高一11班的程婷婷、程靖男、董妍、叶可欣、骆雯怡、林颖、柯浩威、向博和王帅合作制成,并由程婷婷作为代表进行介绍,介绍了四合院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以及体现的文化,并简要讲述了小组的制作过程如何克服困难。

第6组的模型是高一10班王语嘉、雷思晨、柯泽慧、余然、潘丽霏和王可同学制作的福建土楼模型,王语嘉以《云边有半个土楼》为题,深入阐述土楼内部结构、功能和文化内涵,独特的演讲题目引发了大家的浓厚兴趣。

第7组带来的四合院模型,由高一10班的田耀丹、李嘉妮、吕梓萌、刘丹琳、林可和王紫萱合作制成,并由李嘉妮做介绍,重点介绍了四合院的结构特点,文化内涵和制作过程。

第8组的作品是由高一10班的张哲瀚、车佩萱、顾昀瑄和陈亦然合作制成,并由车佩萱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了竹楼的建筑和材料特点,最后简述了竹楼体现的传统文化。

第9组的模型作品——合掌屋,合掌屋为日本传统民居,由高一11班李茗椿、卫栋梁、华俊峰、徐启煊和丁炎培合作制成,并由卫栋梁作为代表进行介绍,卫栋梁详细介绍了合掌屋的地理位置、结构特点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拓宽了同学们对传统民居的认知视野。

展示结束后,地理老师们对各小组制作的模型及讲解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颁发奖品和奖状并合影留念。

一等奖获奖者

二等奖获奖者

三等奖获奖者

此次传统民居模型展示活动,是黄石三中地理社团一次别开生面的实践探索。同学们在动手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物,深入理解了不同地域建筑与环境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对传统民居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示,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激发了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探索热情。相信在未来,地理社团将继续开展更多富有创意与意义的活动,带领同学们在地理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