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听说过“爱粮节”吗?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世界粮食日的那一周定为节粮周。设立这个节日旨在提醒人们: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吃不饱,穿不暖,希望人们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不忘节约。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目前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达到温饱水平,粮食问题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一靠增产,二靠节粮。“节粮”是指在保证基本粮食消费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在粮食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不必要损失或浪费。从一定意义上讲,节粮就是增产,就是开发“无形良田”。据测算,1公斤大米约有米粒40000个,我国13亿人口,若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则全国每天可节约32500公斤大米,每年可节约1200万公斤大米,可养活35000人。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节俭并不是贫穷的人无可奈何的下策,而是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具备的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体现了一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就餐事小,彰显个人修养。
我们要活的更好,需做得更好,光有满腔热血和喊破天的口号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我们的辛勤汗水、整正的智慧以及扎扎实实的行动。希望同学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崇尚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生活节俭,不盲目攀比,不随意浪费;尊重劳动,杜绝浪费。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