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为提高我校师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11月11日上午大课间,黄石三中举行升旗仪式,周思思老师作了题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国旗下讲话。

周思思,中共党员,黄石三中优秀教师,曾荣获市教学设计一等奖,市作业设计、赛命题二等奖。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永恒而重要的话题——“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古训,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至今仍振聋发聩,它提醒着我们: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道德追求,是每个人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在这个物质相对充裕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坚守这份初心,让勤俭节约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同学们,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会看到食堂里被随意丢弃的饭菜,教室里无人问津的“半新” 文具,甚至是家中未关紧的水龙头和长明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造成惊人的资源浪费。我们不禁要问:当资源的枯竭成为必然,当环境的恶化危及生存,我们还能否心安理得地铺张浪费?
令人欣慰的是,我也能在校园看到这样的画面:有的同学能将碗里的米饭吃得一粒不剩,有的同学看见食物掉在课桌上,嘴里念叨着三秒定律然后迅速捡起来吃掉,班级里的值日生坚持关完电脑和灯后才放心地走出教室……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拒绝浪费,从每个人做起。
同学们,请不要误会,物质或许并不匮乏的我们,并不是没苦硬吃。我们或许并不缺碗里的最后一口饭,也不差掉落地上的一毛钱,但勤俭节约不仅仅是一种对物质的珍视,更是一种品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勤俭背后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恩,它教会我们去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教会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苏洵在《六国论》中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在当时的背景下,先秦六国无视祖先创业的艰辛,无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真谛,说送就送,说给就给,最终导致亡国灭家。历史的回音仍在,祖先的警示仍在,我们应当引以为戒,不浪费前人的一针一线,不践踏家园的一砖一瓦,牢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同学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一地的事,而是应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的情怀和操守。让我们携手并进,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之风,在校园内外蔚然成风,将这份宝贵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