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b_content_2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幸福教师:当教育邂逅成长 ——记黄石市优秀班主任张红燕

发布日期:2025-09-10    作者:     来源:     点击:        

前言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第41个教师节如约而至。在“人文三中”的校园里,我们向每一位以爱育心的师者致敬,更要礼赞那些藏在日常里的育人故事。

这里有一群“幸福教师”:他们是紫藤花架下的倾听者,用细碎肯定解开学生自卑枷锁;是实验室里的“魔术师”,用趣味实验点燃科学好奇;是支教路上的守护者,用温暖陪伴助力贫困学子;是偏科生的“摆渡人”,用耐心辅导书写逆袭传奇。

他们践行“乐教爱生、守正创新、和美共进”的群体画像,没有惊天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术后带病返校规整班级、清晨办公室里的红笔批注、用鼓励打破师生隔阂、用关爱唤醒学生心灵。师者如灯,不必灼目,却能照亮学生前行之路。今日本专栏,便带你走进这些“点灯人”的故事,感受“幸福教师”的育人温度。

当教育邂逅成长:爱与希望照亮每一个未来

黄石三中张红燕(黄石市优秀班主任)

教育,是一场跨越青春的温暖相遇—— 是我握着他们的手,陪他们走过迷茫的雨季;是他们带着我的期待,在时光里绽放光芒。十二年来,我作为黄石三中的英语教师兼班主任,见过太多年轻的脸庞:有的像清晨的朝阳,自带光芒;有的像藏在云后的星辰,需耐心守候;有的像待放的花苞,缺一缕唤醒的春风。而我始终相信:没有一朵花不值得等待,没有一个孩子不会发光。我不是点亮星光的人,只是那个静静守候星光亮起的同行者。

一、甘同学:用温柔撑起家的少年,藏着最动人的光

甘同学的家,在城市边缘一间简陋的出租屋里—— 墙面有些斑驳,家具简单却收拾得整齐,窗台上摆着几盆学生送的多肉,是这个家最鲜活的装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的琐碎像细密的雨,总让这个家蒙着一层淡淡的疲惫。

可甘同学,却像这屋檐下悄悄生长的小树,用稚嫩的枝干,为家人撑起一片小小的晴天。我总在课间看到他偷偷给家里打电话,语气是超越年龄的懂事:“妈,今天弟弟没闹吧?我作业在学校写了一些,回家帮你洗碗。” 有次班会聊 “家人”,他说:“我妈总皱着眉头,我想逗她笑,可讲的笑话不好笑,她还是会假装开心。” 那语气里的心疼,让全班都安静了下来。

家访那天,我和甘同学妈妈坐在小板凳上,慢慢聊起他在学校的样子:“他每天最早到教室,帮同学擦黑板;上次运动会,他主动帮女生搬器材;有同学请假,他还会帮忙记笔记 —— 这孩子特别有担当。” 我还说起他悄悄为家里做的事:“他说怕您累,总抢着做家务,还想攒零花钱给弟弟买玩具。”

甘同学妈妈听着,眼泪一滴一滴落在手背上,哽咽着说:“我总怪他成绩不够好,总说他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却没看见他已经这么懂事了……” 那一刻,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他腼腆的脸上,我忽然明白:教育不只是教孩子解对一道题、考出一个好分数,更是要看见他们心底的柔软与担当—— 这份善良与温暖,才是他们未来走得更远的底气。

二、王同学:眼里有光的“领路人”,把星光分给更多人

王同学是班里的“明星”—— 成绩稳居年级前列,篮球打得好,还能弹一手好吉他,走到哪里都带着阳光的气息。可最让我欣慰的,不是他身上的光芒,而是他愿意把光芒分给别人。

高三那年,班里同学压力都很大,有的同学因为一道数学题解不出来就焦虑,有的因为一次模拟考失利就消沉。他看在眼里,主动来找我:“老师,我们成立学习小组吧,大家一起学,比一个人扛着强。”

于是,以他为核心的学习小组成立了:每天放学后,他会带着小组同学留在教室,一道难题能陪大家反复推敲半小时;谁考砸了,他会带着大家一起复盘试卷,“这道题我们都错在审题,下次要圈出关键词”“你的作文思路很好,就是例子再丰富点就更好了”;就连他最擅长的化学,也会把笔记整理成 “知识点清单”,分享给每一个人。慢慢的,班里的氛围变了 —— 竞争不再是 “你输我赢” 的较劲,而是 “我们一起变好” 的奔跑。

可王同学也有自己的“软肋”—— 英语。高一高二时,他的英语总在100分左右徘徊,离他 “高考过600分” 的目标还差一大截。有天他拿着英语试卷来找我,眼神坚定:“老师,我想好了,英语必须上120,不然我的大学梦就悬了!”

我们一起制定了“英语攻坚计划”:每天早上背20个高频单词,晚上做一篇完形填空+一篇阅读理解,每周写一篇作文让我批改。他执行力极强,单词本上记满了笔记,作文本上的修改痕迹密密麻麻。有次他因为一道语法题和我争论,非要弄明白 “过去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区别”,那股较真的劲儿,让我看到了他对梦想的执着。

高考放榜那天,我接到了他的电话,声音里满是激动却又带着稳稳的力量:“老师!我考了612分!英语123!我能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化学了!” 电话那头的欢呼声,像一束光撞进我心里 —— 原来,教育的使命,是点燃孩子心里的梦想,再陪他们一步步把 “我想” 变成 “我能”。

三、万同学:从“低头女孩” 到 “逆袭黑马”,一颗心被唤醒的奇迹

万同学曾是班里最安静的女孩—— 总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见到老师就低头脸红,课间也躲在座位上看手机,成绩常年在班级末尾徘徊。高一高二时,我找她谈过几次心,她都只是点头、摇头,很少说话,眼里藏着对学习的逃避。可我始终相信:没有不愿意变好的孩子,只有还没被唤醒的决心。就像藏在石缝里的种子,不是不想发芽,只是需要一缕阳光、一滴雨水的唤醒。

我开始用“小事” 靠近她:请她帮忙整理英语作业,夸她 “作业本收得真整齐”;当面批改她的作文,指着句子说 “这个比喻用得好,说明你很有文采”;她偶尔抬头听课,我会立刻把提问的机会给她,哪怕她回答得断断续续,也会笑着说 “你看,只要敢说,就能说对”。

起初,她还是有些抵触,把手机藏在课本下偷偷玩。有次我没批评她,只是说:“万同学,你写的作文里有句话我特别喜欢——‘星星藏在云后,不是消失了,是在攒光’。老师觉得,你也是这样的星星。”

不知道是哪句话触动了她,从那以后,她慢慢放下了手机:上课抬头的次数多了,课后会主动来问我“这个单词怎么读”“这个语法怎么用”;作业本上的字迹越来越工整,错题本上也开始出现自己的反思。有次模拟考,她的英语比上次多考了15分,拿着试卷来找我时,眼里第一次有了光:“老师,我真的可以吗?” 我用力点头:“你当然可以!”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她冲进办公室,抱着我哭:“老师,我过一本线了!我真的过了!” 她脸上的笑容,是我见过最灿烂的模样 —— 这不是奇迹,是一颗心被唤醒后,必然绽放的光芒。

四、教育的真谛:以心为灯,点亮每片星河

十二年来,我送走过一届又一届学生,甘同学的懂事、王同学的担当、万同学的逆袭,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我最珍贵的教育记忆。我愈发明白: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的 “照亮”—— 我用真诚叩响他们的心门,他们用成长温暖我的世界。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我更愿做一盏灯—— 不用燃烧自己,也能发出温暖的光,在他们迷茫时指引方向,在他们退缩时给予勇气。我知道,有的孩子是耀眼的太阳,一出场就光芒万丈;有的孩子是腼腆的星辰,需要更久的守候才能看见他们的闪耀;还有的孩子是待放的花苞,需要耐心等待才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而我,愿永远做那个守候的人—— 在他们需要光的年纪,用爱为火,以心为灯,陪他们走过青春的雨季,看他们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因为我坚信:每一颗被用心点亮的星,终会在属于自己的天河里,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每一次真诚的播种,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收获满世界的春暖花开。

这就是我的育人故事——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细水长流的陪伴;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只有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的坚守。未来,我仍会站在三尺讲台上,做那个点亮星光的人,静待更多青春绽放,静待更多未来辽阔。

专栏后记

一篇篇故事,勾勒出“人文三中、幸福教师”的动人模样。他们用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光芒。

这不是单向的光芒投射,而是心灵的相互唤醒。愿这些故事能传递温暖力量,也愿每一位三中学子在师者守护下绽放光彩,更愿“幸福教师”们在育人征途上,收获属于自己的满满幸福,共筑师生共进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