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第41个教师节如约而至。在“人文三中”的校园里,我们向每一位以爱育心的师者致敬,更要礼赞那些藏在日常里的育人故事。
这里有一群“幸福教师”:他们是紫藤花架下的倾听者,用细碎肯定解开学生自卑枷锁;是实验室里的“魔术师”,用趣味实验点燃科学好奇;是支教路上的守护者,用温暖陪伴助力贫困学子;是偏科生的“摆渡人”,用耐心辅导书写逆袭传奇。
他们践行“乐教爱生、守正创新、和美共进”的群体画像,没有惊天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术后带病返校规整班级、清晨办公室里的红笔批注、用鼓励打破师生隔阂、用关爱唤醒学生心灵。师者如灯,不必灼目,却能照亮学生前行之路。今日本专栏,便带你走进这些“点灯人”的故事,感受“幸福教师”的育人温度。
以爱为灯,以行作舟
—— 守护每颗星辰的成长之旅
黄石三中陈迪柱(黄石市优秀班主任)
治班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藏着光芒的星辰!绝不放弃任何一次点亮的机会!
一、以爱为钥:解锁心灵枷锁,让口罩下的笑容重绽
疫情的阴霾渐渐散去,校园里的玉兰花再次绽放,可我却发现班里有几个孩子,依然把口罩牢牢戴在脸上,像给自己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 课间总是独自蜷缩在角落,眼神躲闪着同学的目光,就连回答问题时,声音也细得像蚊子哼。多年的班主任直觉告诉我,这不是简单的 “习惯未改”,而是心理的阴霾尚未驱散。
我没有选择在全班面前点名提醒,那样的“关注” 只会像利刃,划破他们本就脆弱的自尊。而是趁着课间,悄悄把他们分别拉到教学楼后的紫藤花架下 —— 那里只有风吹过藤蔓的沙沙声,能让人放下防备。起初,孩子们只是低着头,指尖反复捻着衣角,直到我轻声说:“老师知道,有时候面对大家需要很大的勇气,要是觉得难,我们可以慢慢说。”
这句话像一把温柔的钥匙,终于打开了他们紧闭的心门。他们哽咽着说出藏在心里的担忧:“怕自己不够好”“怕别人笑话我的缺点”“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那些细碎的自卑,像小石子一样压在他们心头。我没有急着说教,而是像数星星一样,一一细数他们的优点:“你上次主动帮同学修好了松动的课桌椅,多热心啊”“你画的黑板报,全班都在夸好看呢”“你运动会上为班级拼尽全力的样子,特别帅气”……
一周三次的紫藤花架之约,成了我们之间的秘密。从最初的沉默落泪,到后来能主动分享小事,孩子们眼里的光一点点亮了起来。当第一个孩子在晨检时摘下口罩,露出腼腆的笑容时,我知道,那道无形的墙正在崩塌。我趁热打铁,在班会课上特意提起:“最近发现有些同学特别勇敢,愿意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大家,这种勇气特别可贵!”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几个孩子的腰杆,悄悄挺得更直了。
渐渐地,更多孩子摘下了口罩,课堂上举起的小手多了,课间的笑声也响了。原来,爱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举动,而是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每一颗渴望被肯定的心。

二、以行作桨:唤醒沉睡潜能,让“迷途” 少年重返赛道
晗晗曾是班里的“阳光少年”—— 篮球场上总能看到他奔跑的身影,运动会上还为班级拿过短跑冠军。可高二开学后,他像变了个人:上课铃响了,他才拖着灌了铅的脚步走进教室;课堂上,脑袋一点一点像要栽进课本里;月考成绩出来,曾经中游的他,直接掉到了年级倒数。
我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可电话那头的家长也满是困惑:“在家没发现异常啊,就是总关在房间里,说在学习。” 凭着多年的经验,我心里有了猜测:问题或许藏在那扇紧闭的房门后 —— 电子产品,可能成了困住他的 “迷宫”。
没有确凿证据,我没敢轻易戳破,而是用“温水煮青蛙” 的方式慢慢引导。每天早读前,我会提前在教室等他,笑着问一句:“昨晚睡得好吗?”;课堂上,只要他有一点抬头的迹象,我就赶紧把提问的机会给他;当他实在困得睁不开眼,我就借口让他 “帮老师拿份教案”,陪他在走廊上走两圈,趁机聊两句篮球、聊两句他喜欢的球星。
可真正让我揪心的,是那个雨天的早晨。晗晗迟到了四十分钟,走进教室时,额头上还在往下淌血,校服衣领也被染红了一片。我冲过去扶住他,他却一脸茫然:“老师,我没事,就是出门撞了下门框。” 那副麻木的样子,让我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我立刻带他去医院,一路上紧紧握着他冰凉的手,也第一次在家长面前严肃地说:“孩子现在的状态,不是简单的‘调皮’,我们必须一起找出问题!”
家长这才慌了神,回家后翻出晗晗的手机,才发现他每天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玩游戏。找到“迷宫” 的出口,我终于有了方向。我想起晗晗初三时化学中考拿过满分,那是他曾经的荣耀,也是唤醒他的 “钥匙”。
班会课上,我特意提起:“咱们班有位同学,曾经在化学上特别厉害,中考拿了满分,这种学习天赋要是用在现在,肯定能再创奇迹!” 我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晗晗身上,“老师相信,只要他愿意,随时都能找回当年的自己。”
从那以后,我每天课后找晗晗聊化学题,从基础知识点到趣味实验;每次化学小测,只要他有进步,我就拿着试卷在全班“炫耀”;我还请化学老师多关注他,特意给他布置一些 “跳一跳够得着” 的任务。慢慢地,晗晗上课不再睡觉了,课间也开始主动问问题。高三下学期,他像按下了 “加速键”,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曾经的 “阳光少年” 回来了,还多了份沉稳与坚定。高考放榜那天,他拿着高出一本线30分的成绩单跑来,笑着说:“老师,我没让你失望!”
那一刻我明白,每个“迷途” 的孩子,都只是暂时忘了自己的方向。只要我们愿意用行动作桨,一点点为他们拨开迷雾,他们终会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奋力向前。


三、以班为家:编织温暖港湾,让互助之花处处绽放
四、
“班级不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而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这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理科班,班里的男生多,思维活跃但有时略显粗线条,我便想着,要把这个 “家” 打造成温暖的港湾,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班里有几个男生,数学、物理成绩拔尖,可英语却成了“拖油瓶”—— 单词背了就忘,语法一窍不通,每次英语考试都愁眉苦脸。我没有让他们 “自生自灭”,而是牵头成立了 “英语互助小组”:让英语成绩好的同学当 “小老师”,一对一帮扶;每天早读时,“小老师” 带着帮扶对象背单词、练对话;每周五,小组还要进行 “小测试”,检验学习成果。
为了让帮扶更有效果,我还特意找英语老师取经,把高频考点、易错语法整理成“互助手册”,发给每个小组。起初,有些男生觉得 “不好意思”,可看着 “小老师” 认真的样子,也渐渐放下了抵触。有个男生曾跟我说:“以前觉得英语难,现在有同学陪着一起学,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高考时,这几个男生的英语成绩平均提高了20多分,看着他们激动的样子,我知道,互助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发了芽。
除了学习互助,我还经常组织“家庭活动”:运动会上,我们一起设计班服、喊加油口号,为运动员递水擦汗;元旦时,大家一起布置教室、表演节目,分享各自带来的零食;周末,我们还会一起去社区做志愿服务 —— 帮老人打扫卫生、给小朋友辅导作业。那些一起欢笑、一起奋斗的时光,让 “班级” 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名词,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 “家”。
有个学生在周记里写:“以前觉得上学就是为了考试,现在每天都期待来学校,因为这里有像家人一样的老师和同学。” 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满是温暖。原来,一个有温度的班级,能给孩子带来的,远比成绩更重要。

四、家校同心:共筑育人桥梁,让成长之路满是光亮
“教育从来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家校携手的‘双人舞’。” 我深知,只有家长和老师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
我坚持“三个一” 原则:每周给每位家长发一条 “学情短信”,简单反馈孩子的在校表现;每月组织一次 “线上家长会”,分享教育方法和班级动态;每学期和每位家长进行一次 “一对一深度沟通”,倾听他们的困惑,一起制定教育方案。
在晗晗的问题上,家校沟通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发现晗晗熬夜玩游戏后,我没有指责家长,而是和他们一起分析:“孩子现在正处于叛逆期,强硬禁止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得慢慢引导。” 我们一起制定了 “手机使用公约”:每天写完作业后可以玩半小时手机,周末可以适当延长,但必须按时睡觉;家长每天花10分钟和晗晗聊学校的事,多听少说。
刚开始执行时,晗晗也有抵触情绪,可看到家长放下手机陪他聊天,看到我每天关注他的进步,他渐渐明白了我们的用心。有次家长跟我说:“现在晗晗愿意跟我们分享学校的事了,还会主动跟我们说‘今天英语小测进步了’,这种感觉真好。”
不仅是晗晗,班里很多孩子的改变,都离不开家校的同心协力。有个女生曾因父母离异变得沉默寡言,我和她妈妈多次沟通,建议妈妈多抽时间陪孩子,多肯定她的优点;我也在学校里经常鼓励她,让她担任班级文艺委员,负责组织班会活动。慢慢地,女生变得开朗起来,高考时还考上了自己心仪的艺术院校。
原来,家校之间的信任与配合,就像一座桥梁,能让老师的爱、家长的关心,顺畅地传递到孩子心里,让他们的成长之路,满是光亮。


结语:以爱为炬,赴一场漫长的育人之约
2025年高考放榜那天,班里的微信群炸开了锅:“老师,我过一本线了!”“老师,我们班本科上线人数超目标了!”“老师,晗晗高出一本线30分!” 看着一条条喜讯,我的眼眶湿润了 —— 那些曾经的担忧、付出的努力,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回报。我们不仅超额完成了学校的指标,本科上线人数更是创下了班级历史新高,足以和省重点高中比肩。
有人问我,当班主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不是那些耀眼的成绩,而是看着一个个孩子从懵懂走向成熟,从迷茫找到方向—— 是看到戴口罩的孩子露出笑容,是看到 “迷途” 的少年重返赛道,是看到自卑的学生变得自信。
教育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是孩子的同行者。未来,我依然会带着“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 的信念,以爱为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以行为舟,护送他们渡过成长的河。因为我坚信,只要不放弃、不辜负,每一颗星辰,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专栏后记
一篇篇故事,勾勒出“人文三中、幸福教师”的动人模样。他们用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光芒。
这不是单向的光芒投射,而是心灵的相互唤醒。愿这些故事能传递温暖力量,也愿每一位三中学子在师者守护下绽放光彩,更愿“幸福教师”们在育人征途上,收获属于自己的满满幸福,共筑师生共进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