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三中赵东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枚待反应的‘活泼金属’,遇对了‘催化剂’,便能迸发耀眼的光芒。而我,愿永远做那滴耐心的‘催化剂’,引导他们在科学的世界里发光发热。” 这是我写在化学教案扉页的教育初心。我是赵东,黄石三中的高中化学教师兼班主任。二十多年来,我始终坚信:化学课不是试管与方程式的堆砌,而是用实验唤醒好奇,用思维搭建桥梁,让学生看见科学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 我要做的,就是点亮他们探索科学的那束光。
一、趣味化“学”:让化学从课本 “跳” 进生活
“以生为本,实验为先,思考为尊,想象为王”—— 这十六个字,是我坚守多年的教学准则。化学是一门扎根实验、贴近生活的学科,可课本里抽象的 “化学键”“化学平衡”,总让学生觉得像隔着一层玻璃。为了打破这层隔阂,我总把课堂变成 “科学探索现场”,让化学知识从书页里 “跳” 出来,变成可看、可摸、可感知的真实体验。
我会在课前找遍全网的趣味实验视频:把“大象牙膏” 实验搬进课堂,看着泡沫像火山一样喷涌而出,学生们的欢呼声能掀翻屋顶;用 “蓝瓶子振荡实验” 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蓝色与无色的交替变化,让他们瞪大了眼睛直呼 “神奇”。我还爱用生活举例:讲 “胶体” 时,就聊豆浆为什么会变成豆腐;讲 “酯化反应” 时,就带大家闻乙酸乙酯的果香,告诉他们 “这就是香水和水果香味的秘密”。学生们常说:“赵老师的课,像看魔术一样有趣,还藏着好多生活道理。”
2025年高考后,学生吴洪锐特意回学校看我,手里攥着化学98分的成绩单:“老师,以前我觉得化学就是背方程式、算计算题,是您让我知道,化学是改变世界的语言 —— 比如用催化剂减少污染,用新材料改善生活。” 还有张思远,他把我讲化学平衡时说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写在课本封面上,笑着说:“原来化学和老祖宗的哲学能串起来,这也太酷了!”—— 看着他们眼里的光,我知道,我种下的 “科学好奇” 种子,已经发了芽。
为了让学生听课更专心,我亲手制作了高中化学全部课程的课件,每节课前都会把详细讲义发给大家—— 那些讲义上,有我标红的重难点,有手绘的实验装置图,还有补充的拓展知识点。没想到,每届毕业班都有学生把全套讲义打印出来,装订成厚厚的 “复习宝典”,还调皮地在封面上印上《哈利波特》《三体》等小说名字,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化学魔法书’!”


二、项目化“玩”:让动手成为理解科学的钥匙
我始终觉得,学化学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做”—— 让学生拿着试管、捏着橡皮泥,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把知识 “刻” 进心里。于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式学习活动:“元素周期表手抄报”“豆腐制作”“晶体模型制作”…… 每个项目都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从设计到完成全程自主,在 “玩” 中解锁科学的奥秘。
做“元素周期表手抄报” 时,学生们脑洞大开:有人用漫画画出元素的 “性格”,把钠画成 “活泼好动的小调皮”,把氩画成 “不爱说话的闷葫芦”;有人用思维导图梳理元素之间的关系,颜色搭配得比课本还清晰。制作豆腐时,学生们从泡黄豆、磨豆浆开始,亲手加石膏、点卤水,看着豆浆慢慢凝结成豆腐脑,兴奋地围着我喊:“老师!我们成功了!原来胶体聚沉这么神奇!”
最让我难忘的是2024年初的 “碳60晶体模型” 大赛。那几天天降大雪,学校放假,我在班级群里说:“谁能做出碳60模型,开学我给TA发‘头奖’!” 没想到,学生柯耀淇真把自己关在家里三天 —— 用橡皮泥做碳原子,用牙签当化学键,一点点拼接出碳60的球状结构。开学时,他抱着模型来学校,眼里满是骄傲:“老师,我数了,正好60个碳原子!” 在获奖感言里,他说:“这次我才明白,追求科学真相,需要想象力,更需要坚持到底的毅力。”—— 看着那个精致的模型,我忽然懂了:动手的过程,就是学生与科学对话的过程,这种理解,远比背知识点更深刻。

三、个性化“伴”:做学生成长路上的 “化学灯塔”
作为班主任,我深知:高中学业压力像一块巨石,尤其对高三学生来说,焦虑、自我怀疑常常像“杂质” 一样,影响他们 “反应” 的方向。所以,我不仅要教他们化学知识,更要做他们情绪的 “稳定剂”,成长的 “引路人”—— 每天早自习、午休、放学,我都会留在教室或办公室,陪学生聊聊天;也常请学长学姐回校分享经验,帮他们看清方向、缓解压力。
2025届的张诗雨,曾是化学 “困难户”—— 成绩总在及格线徘徊,每次上化学课都低着头,跟我说:“老师,我理性思维差,肯定学不好化学。” 我握着她的手说:“科学面前,勇气比天赋更重要。事在人为,我们一起试试!” 我让她坐在讲台边的 “专属座位”,当我的 “小助手”:每次批改答题卡,我都会当面跟她分析 “这道题错在审题”“这个方程式配平有问题”;上课时经常提问她,哪怕她回答得慢,也会笑着说 “思路没问题,再想想”。
高考成绩出来,她的化学虽然没到顶尖水平,却坚定地选择了食品化学专业。来学校告别时,她说:“老师,我还是想继续学化学,大学遇到有机化学难题,我还能问您吗?” 我笑着点头 —— 那一刻,我知道,我教给她的不只是化学知识,更是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
还有2019届的张峻伟,化学成绩拔尖,可总分总上不去,一度想放弃。我跟他说:“高考不是终点,是转折点。就算这次没发挥好,你的化学天赋还在,大学照样能追你的科学梦。” 他听进去了,后来考上湖北民族学院,大学四年里,经常跟我聊化学学习,从无机化学到有机合成,一点点积累。2023年,他给我发了张截图 —— 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配文:“老师,我终于能继续学我喜欢的化学了!”—— 看着那条消息,我眼眶发热:原来,教师的一句鼓励,真能成为学生追梦路上的 “催化剂”,帮他们跨过难关,奔向更远的未来。

四、教育的“化学反应”:做永远的 “光敏剂”
二十多年化学教学,十几年班主任生涯,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有人成了科研实验室里的新锐,在试管前探索未知;有人走进化工企业,用化学知识守护碧水蓝天;还有人站在讲台上,像我当年点亮他们一样,点亮更多孩子的科学梦。
有人问我,教了这么多年,累吗?我总会想起吴洪锐说的“化学是改变世界的语言”,想起柯耀淇手里的碳60模型,想起张峻伟的博士录取通知 —— 这些瞬间,就像化学反应里的 “发光现象”,温暖又耀眼,让所有辛苦都变得值得。
我始终觉得,教育就是一场温暖的“催化反应”:学生是 “反应物”,知识是 “试剂”,而教师,就是那滴关键的 “光敏剂”—— 不直接产生光芒,却能陪伴、引导、见证每一次绚烂的绽放。未来,我仍会站在化学实验室里,握着试管,带着笑容,做学生科学世界里的 “点灯人”—— 陪他们在微观粒子里探索奥秘,在实验现象里发现美好,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永远保持好奇与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