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b_content_2
首页 >> 教师发展 >> 名师风采 >> 正文

以生命之美润心,以教育之爱护航 —— 十九载育人路的温暖坚守

发布日期:2025-10-14    作者:     来源:     点击:        

黄石三中韩玉芹

教育理念:“亦师亦友,亦谦亦严,亦教亦学;每一个细胞都蕴藏成长的力量,每一位学生都值得用心守望。”

十九载春秋流转,讲台前的粉笔灰染白了鬓角,案头的教案本叠成了小山,可每当我望向教室—— 那里有学生围着实验台争论 “细胞结构” 的热闹,有低头记录 “生态奥秘” 的专注,有眼里闪烁的好奇与光芒 —— 便觉得所有坚守都像春日的种子,在时光里结出了甜美的果。如今,我身兼生物备课组长、班主任与年级副主任,每一个身份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们提醒我:要用生物教师的专业,带学生探索生命之奇;用班主任的温柔,陪学生走过青春之路;用团队引领者的担当,助同事共赴教育之约。

一、以趣味为钥:解锁生命科学的“活密码”—— 生物教师的匠心

在我眼中,生物学从不是课本上冷冰冰的“细胞结构”“遗传规律”,而是藏在磁湖的芦苇荡里、西塞山的树林间、实验室的培养皿中 —— 是可触摸、可观察、可探索的 “活知识”。我始终坚信:要让学生爱上生物,先得让他们 “走进” 生物。

于是,我把生物课堂搬出教室,融入学校的“行走课堂”:春日里,带学生去磁湖湿地公园,蹲在湖边看蜻蜓点水,讲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当学生发现荷叶上的露珠顺着叶脉滚动,突然明白 “输导组织” 的作用时,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秋日里,去西塞山风景区,捡一片枫叶观察叶脉,聊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适应”—— 有学生指着岩石缝里的小草感叹 “原来生命这么顽强”,我知道,“敬畏生命” 的种子已悄悄发芽;还有湖北师范大学的标本馆,学生捧着鸟类标本惊叹 “原来啄木鸟的舌头是这样的”,听着讲解员说 “每一份标本都藏着进化的故事”,抽象的 “生物进化” 突然变得具体可感。

“亦教亦学” 是我不变的教学准则。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我常熬夜看生物纪录片,把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 搬进 “群落的演替” 课堂;翻遍专业期刊,用 “基因编辑的最新进展” 解读 “遗传的细胞基础”;就连讲 “酶的特性”,也会举 “妈妈炖肉加醋更软烂” 的生活例子,让抽象知识像泉水般流进学生心里。

一次市级生物教研活动上,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朝我走来:“韩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吴曦!” 他笑着说,“高中时我理科总拖后腿,唯独爱上您的生物课 —— 您带我们种豌豆、观察草履虫,让我觉得生物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有意思的探索。后来我选了历政生,大学读了生物科学,现在也成了高中生物老师!” 这番话像暖流涌进心里 —— 原来,一堂课的趣味,真能点燃一个人对学科的热爱,甚至改变他的人生方向。

还有第一届学生余群,他成绩普通,生物课上总躲在后排,可我发现他有双“巧手”—— 实验课上,他总是第一个搭好装置,显微镜下的细胞观察记录也画得最细致。我鼓励他:“要不要试试重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说不定能有新发现!” 没想到,他真的在自家阳台种起了豌豆,每天记录开花时间、人工授粉,还跑来跟我讨论 “为什么有的豆荚是空的”。当他兴奋地举着结满豆粒的豌豆枝说 “成功了” 时,眼里的自信比任何成绩都珍贵。我建议他整理成科学小论文,虽然最终没发表,但这份经历让他坚定了学生物的决心 —— 高考后,他考上湖北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四年后又拿着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回来看我,深深鞠的那一躬,让我懂了:教师的一点鼓励,能成为学生追梦的勇气。

二、以爱心为桥:摆渡青春迷茫的“小船”—— 班主任的温柔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这句话我记了十九年。作为班主任,我不怕学生成绩落后 —— 因为努力能补;怕的是他们把心事藏在心里,像株蜷缩的小苗,独自承受风雨。

欧同学曾是班里最“安静” 的孩子:他总坐在教室角落,下课也蜷在座位上,回答问题时声音细得像蚊子哼,连走路都贴着墙根,像个怕被人发现的 “影子”。我找他谈过几次心,他都只是点头、摇头,不肯多说一个字。直到今年 3 月 28 日清晨,他奶奶的一条信息让我揪紧了心:“韩老师,孩子昨晚自习课摔了,髋骨骨折,可他硬是撑到放学,没跟任何人说……”

赶到医院时,我才从奶奶口中得知:欧同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从小就怕给人添麻烦,受了委屈也只会自己扛。这次骨折,他怕耽误学习,更怕奶奶担心,竟忍着剧痛上完了晚自习。看着病床上眼神躲闪的他,我心里又疼又酸—— 这个孩子,太缺爱了。

他请假休养期间,我自费买了他爱吃的香蕉和牛奶,带着几个活泼的同学去家里探望。同学们围着他讲校园趣事:“体育课小明投篮摔了个屁股墩儿”“语文课我们学了首超有趣的诗”,还递上一本写满祝福的英语单词手册。起初他只是听着,后来慢慢露出笑容,甚至主动说起 “我在家看了生物课本,有个问题想请教您”。那一刻,我知道,他心里的 “冰” 正在融化。

后来他因康复需要休学一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他特意跑到我们班门口,笑着喊“韩老师好”—— 阳光洒在他脸上,曾经躲闪的眼神变得明亮,那个 “影子” 般的男孩,终于成了会发光的少年。我拍着他的肩说:“新班级里要多交朋友,有困难随时找我。” 他用力点头的样子,我至今记得。

班主任的爱,藏在细碎的日常里。晚自习后,我总爱去学生宿舍走走:看到宿舍灯不亮,我踩着梯子爬上上铺,指尖拧紧松动的灯管,灯光亮起时,学生们的欢呼像小石子投进水里,溅起温暖的涟漪;发现寝室门扇晃荡,我第二天一早就找总务报修,看着修好的门顺畅关上,学生说“韩老师比妈妈还细心”;我们还开通了班级视频号,记录运动会上的奔跑、文艺晚会上的歌声,那些镜头里的笑脸,成了班级最珍贵的 “成长档案”—— 这就是 “亦师亦友” 的意义: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而是陪他们走过每一段平凡的时光。

三、以协作为帆:凝聚团队成长的“合力”—— 备课组长的担当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作为生物备课组长,我始终相信:生物组的力量,不是某个人的优秀,而是五个人的同心协力 —— 这里有从教三十年、经验丰富的前辈,有刚入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每个人都是团队的 “重要细胞”。

每周二下午的集体备课,是我们雷打不动的“约定”。桌上摆着教材、教案和最新的教研期刊,我们常为一个知识点争得面红耳赤:讲 “光合作用暗反应”,年轻老师说要补充最新研究成果,前辈说要先夯实教材基础,直到我们翻遍三本教学参考书,才达成共识;定复习卷题目,有人觉得要难一点拔高,有人觉得要基础为主,最后我们按 “基础题 70%+ 中档题 20%+ 难题 10%” 的比例出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这样的争论没有输赢,只有对 “把课教好” 的较真 —— 因为我们知道,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影响着学生的认知。

培养年轻教师,是我作为组长的责任。我常让年轻老师负责复习卷命题,然后逐题审阅:从题干表述是否严谨,到选项设置是否合理,甚至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记得有位年轻老师第一次命题,把“斐林试剂” 写成了 “菲林试剂”,我圈出来跟他说:“生物里的每个字都有讲究,这不仅是知识准确,更是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 后来,他每次命题都会反复核对,还主动研究高考真题,很快就摸清了教学重难点。

有“好课堂”“优质课” 活动时,我总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全组一起帮他磨课:前辈帮他梳理教学思路,我帮他设计实验环节,其他老师当 “学生” 提意见。去年,年轻的李老师参加省级优质课比赛,我们陪着他改了 8 版教案,模拟了 10 次课堂,连实验器材的摆放位置都反复调整。当他拿着获奖证书回来时,眼里闪着泪光:“没有大家,我拿不到这个奖!” 看着他成长,我想起自己刚入职时前辈的帮助 —— 原来,教育的传承,就是这样 “一群人帮一个人,一个人再带一群人”。

为了让生物课更有趣,我们还全组策划了“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制作大赛”“生物学主题手抄报比赛”:学生用黏土捏出精致的线粒体,用铁丝和彩纸搭出立体细胞膜,手抄报上画满 “生态保护”“基因奥秘” 的插画 —— 连平时调皮的学生都蹲在桌子旁,专注得像在探索生命的密码。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爱上生物,更让我们团队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 因为我们知道,一起为学生做事,是最幸福的事。

四、以热爱为炬:点亮教育传承的“星火”—— 十九载的坚守

十九年来,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有人成了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研究细胞分裂;有人成了医生,在医院里救死扶伤;还有人像我一样,站在讲台上,带学生观察草履虫、种植豌豆—— 他们把在生物课上学到的 “生命之美”,变成了照亮他人的光。

去年教师节,我收到了小陆的信。他现在是一所中学的生物老师,信里写:“韩老师,还记得您带我们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吗?您说‘每一个细胞都在努力生长,你们也要像细胞一样,不断向上’。现在我带学生做实验,也会把这句话说给他们听;我也带他们去公园观察生

态,像您当年带我们一样。” 读信时,窗外的阳光刚好洒在教案本上,我突然觉得:教育就像 “细胞的增殖”—— 我播下一颗 “热爱” 的种子,学生长大后,再把这颗种子播撒出去,慢慢长成一片 “教育的森林”。

有人问我,教了十九年生物,守了十九年讲台,累吗?我总会笑着说:“你看,学生眼里的光,就是我最好的‘能量来源’。” 未来的日子里,我仍会站在实验台旁,带学生探索生命的奥秘;仍会坐在教室角落,听学生分享青春的心事;仍会和团队一起,打磨每一堂生物课 —— 因为我知道,生物学里藏着最动人的教育哲学:就像种子会发芽、细胞会生长,每一个学生,只要有足够的爱与耐心,终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而我,愿做那个守护光芒的人,用十九载的坚守,继续写好属于生物教师、属于班主任、属于教育者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