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三中李丽
“化春风为雨,燃心灯为炬,渡你往繁花万里。” 这是我执教多年来,写在教案本扉页的初心。我是李丽,黄石三中的一名英语教师。在我眼里,英语课从来不是字母与语法的堆砌,而是用语言搭建桥梁,让学生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教育也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以爱为养分,陪伴每一颗 “种子” 长成独一无二的模样。
一、因材施教:为每朵“花” 定制成长土壤
Every child is a different kind of flower, and all together, they make this world a beautiful garden.(每个孩子都是不同品种的花,他们共同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美丽的花园)—— 这句话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我刻在心里的教育准则。我始终相信,真正动人的教育,是看见每个学生的不同,为他们量身打造最适合的成长路径。
21届的张振伟,是典型的 “理科学霸”—— 物理、数学常常考到年级前列,可英语却像一道跨不过的坎,长期在50多分徘徊。高二我刚接手他的英语课时,第一次听写30个基础单词,他只对了3个;我不甘心,让他再听写一遍,也只多对了1个。起初我以为是他 “偏科” 不愿花功夫,直到班主任跟我说:“这孩子啊,好像就认得26个字母,英语基础几乎是零。”
那一刻,失望被沉甸甸的责任取代。我知道,对他来说,常规的课堂进度就像“听天书”,必须换一条路走。从那以后,他的英语课本上多了我用红笔标注的 “基础知识点”,课后我会单独给他补 “小学到初中的衔接课”:从最基础的词性分类,到简单的句型搭配,每天只学一点点,但要求他务必吃透。联考时,他的英语考到了70多分,他妈妈特意发来消息,文字里满是激动:“李老师,谢谢您!孩子说这是他英语第一次及格!” 最终高考,他以90多分的英语成绩顺利考上理想大学 —— 看着他的成绩单,我比谁都开心,仿佛看到一株曾经枯萎的小苗,终于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绿意。
还有小卢,这个性格羞涩的女孩,第一次找我问问题时,声音细得像蚊子哼,问完就红着脸跑开。可我没放弃,课间总会主动找她聊天:有时聊她喜欢的歌手,用英语歌词教她记单词;有时聊她的周末,鼓励她用简单的英语句子描述生活。慢慢的,她的话多了,不仅敢主动问问题,还会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高考时,她的英语考了90多分,成功考上一本院校 —— 收到她报喜消息的那天,我特意翻出她第一次问问题时的笔记,上面还留着她紧张时攥出的褶皱。
最让我骄傲的,是程槐忆。这个男孩有个好习惯:每次做完题、考完试,总会捧着试卷来找我“复盘”。我们会一起逐题分析:这道完形填空错在语境理解,那道阅读理解输在细节定位,作文的句式还能再优化…… 有时一个知识点要聊十几分钟,有时一张试卷要分析一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终于在2024年高考结出了硕果 —— 他的英语考了139分,刷新了自己的最好成绩。拿着成绩单的那天,他笑着说:“老师,谢谢您陪我一道题一道题地抠,原来坚持真的能有回报。”

二、育人为本:让教育藏在细节的温度里
We are not teaching subjects, we are teaching children.(我们不是在教科目,我们是在教孩子)—— 这句话我常挂在嘴边,也时刻提醒自己:知识是教育的载体,而 “人” 才是教育的核心。比起教会学生背多少单词、记多少语法,我更想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成长。
小纪是个高大的男孩,篮球打得好,笑起来很阳光,可内心却像玻璃一样细腻。一次数学试卷没考好,他趴在桌上一整天;和妈妈闹了点矛盾,上课就会走神。每当这时,我总会把他叫到走廊上,或是办公室里,递给他一瓶冰镇汽水,听他慢慢说心里话。“老师,我觉得自己好没用”“我妈总说我不如隔壁的孩子”—— 他说的委屈,我都认真听着,再慢慢帮他梳理:“一次考不好不代表什么,你物理考年级前十的时候,不也很厉害吗?”“妈妈只是着急,她其实很为你骄傲。” 次数多了,我们成了 “无话不谈的朋友”,每次联考结束,他总会第一时间跑来 “报信”:“老师,小宇这次英语肯定考得好!”“老师,我听班长说这次试卷有点难!” 那股子兴奋劲儿,让我看到了少年最真诚的模样。
教学中难免有突发状况,去年有一次上课,手机铃声突然在安静的课堂里响起。我扫了一眼全班,发现平时胆小的李同学脸瞬间红了,头埋得低低的。我没有追问是谁的手机,只是笑着说:“可能是哪位同学的闹钟没关,没关系,我们继续上课。” 课后,李同学果然主动来找我,手里攥着一部老人机,声音带着愧疚:“老师,对不起,是我的闹钟忘了关,我不是故意的。” 我接过手机,温和地说:“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记得提前检查就好。” 她抬起头,眼里满是惊讶,随后用力点了点头 —— 我知道,这份信任与尊重,比批评更能让她记住教训。
高三最后二十天,学生们的压力像小山一样堆在脸上。为了给他们一点力量,只要我有课,就会在黑板右上角写下一句英语励志话。想让他们坚持时,我写:“Success is the sum of small efforts, repeated day in and day out.(成功就是小小努力的总和,日复一日地重复)”;想让他们自信时,我写:“You are braver than you believe, stronger than you seem, and smarter than you think.(你比你相信的更勇敢,比你看起来更强大,比你以为的更聪明)”;想让他们别怕失败时,我写:“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成功不是终点,失败并非致命,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每次写完,我都会转头看看学生们 —— 有的默默记在笔记本上,有的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有的眼里闪过一丝光亮。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 原来,一句简单的话,也能成为他们前行的微光。

三、师友相伴:让情谊跨越岁月的长河
Once a teacher, always a teacher. But even better, always a friend.(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但更美妙的是,终身为友)—— 我一直觉得,教育最美的样子,不是 “教会”,而是 “陪伴”;不是 “告别”,而是 “牵挂”。多年后,当学生们带着成长的故事回来,和我分享他们的人生,那种幸福感,是任何荣誉都比不了的。
去年在图书馆,我意外遇到了毕业多年的周兰兰。她一眼就认出了我,兴奋地跑过来抱住我:“李老师!我好久没见您了!” 我们坐在图书馆的长椅上聊了很久,从她的工作,到我的教学,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家后,我点开她的朋友圈,发现她发了一条动态:“今天偶遇高中英语老师,还是像以前一样温柔,突然想起当年她陪我练口语的日子,好怀念!” 原来,那份久别重逢的感动,我们是双向的。
肖甜甜上大一后,几乎每个学期都会给我报喜:“老师,我四级过了!”“老师,六级也过啦!” 去年九月,她发来一张截图,是外交学院的保研录取通知,配文:“老师,谢谢您当年鼓励我学英语,我终于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看着屏幕,我忍不住笑出了眼泪 —— 这个曾经英语总拖后腿的女孩,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徐嘉高考结束后去杭州旅行,特意给我带了一份礼物:一枚刻着“李” 字的书签,背面写着 “感谢您陪我走过最艰难的高三”。彭佳慧上了大学,遇到英语句式不懂的地方,还会发来消息问我:“老师,您还记得当年教我们的定语从句用法吗?我写论文时有点不确定。” 每逢教师节、新年,手机里总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祝福 —— 这些细碎的温暖,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我最珍贵的教育记忆。
岁月一年年过去,我的教案本换了一本又一本,学生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可心里那盏“育人” 的灯,却始终亮着。我知道,我或许不能陪每个学生走完人生的全程,但我愿做他们人生途中的 “春风”—— 用语言为桥,用爱为养分,陪伴他们走过高中这一段旅程,看着他们从青涩的 “种子”,长成盛开的 “繁花”,最终奔赴属于自己的、熠熠生辉的未来。
这就是我的育人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只有细水长流的陪伴。未来,我仍会站在英语课堂上,做那个播撒阳光的人,静待每一朵花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