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却吹不散一段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沉重记忆;晨光熹微,更需我们从历史深处汲取前行的力量。9月18日清晨,我校全体师生齐聚国旗广场,隆重举行以“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为主题的升旗仪式,纪念“九一八事变”94周年,缅怀革命先烈,砥砺复兴之志。

仪式上,历史教研组欧馨文老师作国旗下演讲。94年前的今天,一声炮响打破沈阳城的宁静,也掀开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屈辱、最悲壮的一页——短短四个多月,128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大好河山沦陷,3000多万同胞被迫开启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自此拉开序幕。这段历史,不容忘却。
欧馨文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中学一级教师,荣获“黄石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他深耕历史教学十余载,既善于用详实史料还原历史真相,更能以深刻思考解读历史启示,曾多次荣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是同学们眼中“让历史活起来”的引路人。
(以下为欧馨文老师讲话稿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铭记历史,吾辈自强》。1931年9月18日夜,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的爆炸声,拉开了中华民族苦难的序幕。日本关东军蓄意挑衅,国民政府“不抵抗”,短短数月,东北沦陷,3000多万同胞陷入14年亡国奴生活。南京三十万冤魂、731部队的暴行、“万人坑”的白骨,这些伤痛烙印在民族记忆中,也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必遭欺凌”的真理——没有国力,无民族尊严;没有国防,无人民安宁。
但中华民族从不会被击垮。亡国危机前,杨靖宇将军冰天雪地中以棉絮树皮充饥仍坚守信仰;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誓死抵抗,诠释“宁为玉碎”的气节;无数战士冲锋、民众同仇敌忾,汇聚成抗日洪流,终获胜利。这便是民族脊梁——于跌倒处汲取力量,重新站立。
今天纪念“九一八”,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从苦难中获智慧、从耻辱中得力量。先烈用热血铺就独立之路,如今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当下世界变局中,西方遏制、科技贸易战、祖国统一未竟,都需吾辈青年担当。
“吾辈自强”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行动践行的承诺。那么,作为新时代的三中学子,我们该如何诠释“自强”?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勉:
第一,自强,始于精神的强健。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定海神针”。我们要涵养家国情怀,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明白“我的未来”与“祖国的未来”从来同频共振;要锤炼坚韧意志,学习先烈们在极端困境中“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面对学业难题不退缩,遭遇成长挫折不气馁,让“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信念扎根心中。
第二,自强,扎根于本领的高强。同学们正处在积累知识、锤炼能力的黄金时期,你们的课桌连接着国家的未来,你们的笔尖书写着民族的希望。唯有现在刻苦钻研,把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学扎实,把每一次实验的细节做到位,把每一次思考的深度挖透彻,未来才能在科技攻关、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领域成为栋梁之才,用过硬本领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第三,自强,落脚于行动的担当。对我们而言,最大的爱国,就是担当起“卓越学子”的使命:课堂上专注听讲,是对知识的敬畏;遵守校规班纪,是对秩序的守护;拒绝违禁物品、远离不良诱惑,是对自我的负责;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心社会发展,是对时代的回应。把“强国之志”融入每一次作业、每一场考试、每一次志愿服务,让“报国之行”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当下此刻做起。
同学们,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九一八”的警钟永远长鸣。它是一个屈辱的符号,更是一剂清醒的良药、一座前行的丰碑。它时刻提醒我们: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唯有铭记历史,方能知来路;唯有自强不息,方能创未来。让我们以青春之名,承先辈之志,用扎实的行动、卓越的追求,证明新时代的三中学子,必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
谢谢大家!
本次升旗仪式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全体师生牢记历史教训,传承英烈精神,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