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b_content_2
首页 >> 五育并举 >> 思政大课堂 >> 正文

探索高效学法,书写卓越篇章 ——黄石三中第八周国旗下讲话

发布日期:2025-10-22    作者:     来源:     点击:        

金秋启新程,奋斗正当时。新学期以来,我校三个年级师生同心同向,以清晰的目标锚定方向,以昂扬的姿态追赶超越,教育教学质量在师生的共同耕耘中稳步攀升,捷报频传。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浸润着老师们三尺讲台前的悉心耕耘与无私奉献,更凝聚着同学们逐梦路上坚韧不拔的毅力、勤学苦练的汗水与永不言弃

的拼搏精神。

本周,高三年级303班的刘仪同学——这位在学习中善思善悟、成绩优异的“追光者”,将走上国旗下的讲台,与全体同学分享她探索出的高效学习方法,为大家的逐梦之路注入更多智慧与力量。

刘仪同学是优秀共青团员、黄石三中崇德星,曾荣获校第一届数学计算能力竞赛一等奖、政治法律知识竞赛一等奖,并在多次大型联考中稳居前列。

(以下为刘仪同学讲话稿全文)

探索高效学法,书写卓越篇章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303 班的刘仪,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 “探索高效学法,书写卓越篇章”。卓越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光环,而是用科学方法浇灌的果实,是依托学校优质学习资源、结合高效学法后,收获的笃定与成长。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习亦是如此,盲目苦学难以抵达理想彼岸,唯有依托学校搭建的学习平台、找准适配方法,才能在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

高效学习,始于规律记忆,借力校园记背时光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遗忘“先快后慢”,及时复习是对抗遗忘的关键。我校精心设计的 “课前五分钟基础知识记背” 和 “晚自习 20 分钟知识点记背”,正是对这一规律的精准应用 —— 利用碎片化时间高频回顾,用固定时段深化记忆,让我们无需额外挤占时间,就能高效巩固知识。

我曾陷入“记了就忘” 的困境,后来试着把校园记背时光与方法结合:课前五分钟聚焦当天新课的基础概念,快速通读加深印象;晚自习 20 分钟则用 “番茄法” 拆分时段,每 10 分钟主攻一个模块,比如记英语单词或数学公式,结束后花 2 分钟快速复盘。这样的搭配让我不再盲目 “念经”,知识点记得更牢,答题时调用也更顺畅,学习成就感也越来越强。

高效学习,贵于巧思梳理,紧跟教师教学节奏

庄子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高三知识体系复杂,死记硬背如同缘木求鱼,而我校老师们的高水平教学,正是帮我们 “巧梳理” 的关键。

比如历史课上,老师会以时间线为轴,用思维导图串联起重大事件,从背景、经过到影响,层层拆解内在逻辑;数学课上,老师会将零散的公式定理归类,以“核心题型” 为锚点,帮我们搭建 “知识点 - 例题 - 解题思路” 的完整框架。我跟着老师的节奏整理笔记,把孤立的知识点放进体系里,不仅降低了记忆负担,考试时遇到综合题,还能快速调动关联内容,思路也更清晰。这种 “跟着老师学梳理” 的方式,让我的学习效率和深度都有了明显提升。

高效学习,成于复盘反思,融入高三夺标行动

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学习若只向前赶,不回头复盘,就容易在同一个地方摔跤。而我校开展的 “高三夺标行动”,正是引导我们 “精准复盘、高效提分” 的重要抓手 —— 从每次模拟考后的错题分析,到针对薄弱学科的专项突破,都在帮我们找准问题、补齐短板。

我的数学老师曾在“夺标行动” 中教我:把错题按 “计算失误”“思路偏差”“知识点盲区” 分类,每类错题旁标注 “错误原因” 和 “对应知识点”,每周再花固定时间重做一遍错题。这种复盘方式让我不再盲目 “刷题”,而是能精准定位薄弱点,比如发现自己常在 “函数求导” 上出错,就针对性地加强练习。随着重复失误减少,我的数学成绩稳步提升,面对考试也更有底气,这也让我在 “夺标行动” 中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同学们,高三的学习或许紧张,但校园里的记背时光、老师的专业指导、“夺标行动” 的助力,都在为我们搭建高效学习的平台;前行的道路或许坎坷,但每一次用好这些资源、找对方法后的进步,都是在为卓越蓄力。当我们用 “校园记背 + 科学方法” 对抗遗忘,用 “紧跟老师 + 自主梳理” 搭建体系,用 “夺标行动 + 错题复盘” 精准提升,就会发现: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充满成就感的探索;卓越不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努力后的必然收获。

最后,愿我们都能以校园资源为帆,以科学方法为桨,在高三的征途中高效前行,用每一份扎实的进步,书写属于自己的卓越篇章,在收获理想成绩的同时,更收获学习带来的长久成就感与幸福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理解了高效学法的重要性,更需要我们主动实践、找到适配自己的方式。把“规律记忆” 融入日常,把 “巧思梳理” 记在心头,把 “复盘反思” 落在实处,就能让学习从 “枯燥任务” 变成 “有趣探索”,让卓越从 “遥远目标” 变成 “触手可及的成果”。